很多人覺得家政工作簡單,不就是打掃衛生、帶孩子嘛。任誰都能隨隨便便上手。
殊不知,只有做了這行的阿姨才知道,往往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最難做好!
難的不是學不會的技能,也不是跟不上的體力,而是與雇主之間的相處之道。如果大家對阿姨和雇主之間的關系有多微妙還不甚了解,那我打個比如,就像兒媳婦和婆婆......
調查顯示,48.6%的家庭更換過2-5個阿姨,一部分人表示更換過20個以上的阿姨。
所以,要想在家政圈做的如魚得水,光靠嫻熟的技能還遠遠不夠,有時候相處之道才能讓你一馬平川。
1、學會說話之道,比“尖酸刻薄”要理智得多。
我們可以看到的是,家政行業的低門檻,讓越來越多的阿姨走進這個行業。她們的專業技能不可挑剔,卻獨獨敗在了說話上。
不管你的技能多強,如果犯了“不會說話”的禁忌,無疑是給自己挖坑。
阿姨們每入住一個新的家庭就要重新去熟悉和融入雇主的生活,這時候良好的人際交往,可以快速讓阿姨和雇主之間深入了解彼此,構筑雙方信息交流的橋梁,避免不必要的猜疑。
當一個人懂得說話之道時,從言談舉止,都會給人一種溫和的力量。面對憤怒能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,面對尷尬時能以高情商妥善應對,化解僵局。
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,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。阿姨和雇主有著各自全然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,在很多上面的理解和處事存在異議也在所難免,這就需要雙方通過積極健康的溝通予以消除和解決。
多學習溝通的藝術和技巧,可以買些書籍,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。這一條不做到,遲早會吃虧。
真正高素養、有文化的人,絕不是靠華麗的衣服和精美的裝飾裝扮起來的,是因為會說話。
2、與其無條件遷就,不如拿出“理”和“據”。
很多阿姨反映,雇主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,本來就是一個只負責做飯的保姆,卻要把大部分時間拿去照顧家中的半自理的老人。
阿姨雖然作為服務者,應該對雇主提供服務,但是要建立在雙方互相尊重的基礎上,而尊重并不是無條件的遷就。
服務合同作為雙方知情且同意的法律依據上,是雙方合作的基礎。一旦雇主要求家政服務人員從事合同以外的勞動時,需要與阿姨進行有效協商,強制要求下阿姨有拒絕的權利。
其實阿姨和雇主之間的關系,有時候和親人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,同在一個屋檐下,摩擦總會是有的。
這時候,忍氣吞聲的遷就只會讓自己生悶氣,而強硬的反抗可能會讓雙方都下不來臺面,這時候有理有據的拿出合同條款,加上良好的溝通,自然可以順利化解矛盾,還不會因拒絕而造成尷尬局面。
3、把握交往的邊界感,才能收獲良好關系。
前段時間,被一個阿姨拉進了一個家政服務群里,里面大概有300多位家政阿姨,每天有上千條消息推送,大多都在講“吐槽”自己的上戶故事,有的在抱怨雇主活多錢少,當然也有點贊雇主親如一家。
其中在談起和雇主的“微妙關系”時,有一位阿姨的發言吸引了我的注意:
像我們這種常年背井離鄉的人,很渴望遇到真心以待的朋友。如果遇見好的雇主,我是很愿意與其成為朋友的。當然,首先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要明白自己作為一個服務者的身份,工作之外,我們可以是好朋友,工作之內,還是要本著合作的關系認真履行合約的。
正如網上說的那樣,找專業的阿姨和靠譜的雇主一樣難。讓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從素不相識到在同一個屋檐下親密相處,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。
把握交往中的邊界感,不過分親密也不刻意疏遠,才會收獲長久的關系。
當然,不管是雇主還是阿姨,良好的雇傭關系,融洽的相處氛圍不僅是雇主的訴求,更是阿姨的心愿。